“企业既有经济责任、法律责任,也有社会责任、道德责任。”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,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丰富内涵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,广大民营企业家以“达则兼济天下”的胸襟,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,用持续不断的公益实践诠释着新时代企业家的责任担当。
企业家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。从汶川地震后人力物力的星夜驰援,到脱贫攻坚战中“万企帮万村”的精准对接;从新冠疫情期间医疗物资的全球调配,到近期一系列巨额捐赠设立大学的公益实践——中国企业家始终将社会责任作为发展坐标系中的核心维度。
以宁夏宝丰集团董事长党彦宝及夫人边海燕为例,其共同发起的基金会累计捐助了50.38亿元,奖励资助了43.08万名青年学子,其中27.68万名学子已经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。
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2004年,公益时报发起设立“中国慈善榜”,每年统计和发布捐赠100万元以上的数据,以旗帜鲜明地扬善。截至目前,中国慈善榜已经记录了超过3500位企业家、13000家企业共计超过3400亿元的捐赠数据和案例,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一系列蓝皮书和报告。这些数字和报告背后,是张謇“实业救国”精神的当代传承,是“义利并举”中国式商业伦理的生动体现。
我国企业家和企业推动的社会公益事业呈现三大显著趋势:其一,发展模式从“输血式”向“造血式”转变。例如新希望集团在凉山州建立的产业园区,构建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。其二,关注领域向科技创新延伸。例如腾讯公司发起设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,筹办“科学探索奖”等项目,以社会力量推动科研事业。其三,参与主体形成矩阵效应。例如阿里巴巴公司的“人人3小时”平台,带动数亿人次参与微公益,构建人人参与的公益生态。这些创新实践,彰显着中国企业家和企业的发展智慧与人文关怀。
“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,不断提升理想境界,厚植家国情怀,富而思源、富而思进”。在今年年初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,对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提出殷切希望,强调要“胸怀报国志、一心谋发展、守法善经营、先富促共富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”。
面向未来,我们相信,企业家精神的广度和深度必将进一步加强:在价值创造上,“商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的信念根基将得到进一步发扬。“玻璃大王”曹德旺创业38年累计捐款超过160亿元,出资100亿元创办大学,正是这种信念的体现。在实践机制上,“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”管理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。京东集团将乡村振兴纳入高管KPI考核,确保社会责任履行可量化、可追溯正是这种体系的典范。在代际传承上,“创富—守富—传富”将得到进一步夯实。美的集团设立慈善信托基金,探索财富传承与社会价值延续的有机统一,正是这种行动的完善。
从清末实业家的“救国图存”,到改革开放初期的“产业报国”,再到新时代的“共同富裕”,中国企业家的精神谱系始终与民族复兴同向而行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期待更多企业家将公益基因植入企业发展战略,以“兼善天下”的格局、“精益求精”的匠心、“久久为功”的定力,共同绘制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!(作者为《公益时报》社社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