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 年 10 月,上海森兰,盒马 X 会员店一号店在锣鼓与镁光灯中开门迎客。时任 CEO 侯毅喊出“三年百家”的豪言,货架上 1.5 米高的 Mixed Nuts 与 129 元一只的烤鸡,被视作向 Costco、山姆正面下战书的信号弹。四年后,依旧是森兰,店内循环播放的却是“本店将于 8 月 31 日停止营业”的广播。当最后一家门店的卷闸门落下,盒马用一场静默而决绝的撤退,为这段轰轰烈烈的“中国版仓储会员”实验画上了句点。
一、高开低走:一条被战略放弃的第二曲线
“第二增长曲线”曾是盒马内部对 X 会员店的定位——高客单、高黏性、高毛利,足以对冲盒马鲜生居高不下的履约成本。2021 年,北京、苏州、南京四店齐开,会员费 258~658 元不等,公司对外宣称“付费会员规模已破百万”。然而,高速扩张的背面,是单店模型迟迟跑不通:
- 选址上,X 会员店需要 1 万平米以上低租金物业,核心城市此类物业稀缺且被 Costco、山姆提前锁仓;
- 品类上,进口牛肉、帝王蟹与盒马鲜生高度重叠,价格却必须更低,内部“左右手互搏”愈演愈烈;
- 供应链端,大包装、低周转的商品在传统冷链体系里损耗率居高不下,库存周转天数一度逼近山姆的两倍。
- 当管理层在 2024 年底的内部信中明确“聚焦盒马鲜生 + NB 社区店”后,X 会员店从战略级降为“观察名单”。一位离职高管透露,“继续烧下去,一年至少亏 8 个亿,集团不乐意了”。
- 二、会员制水土不服:中产故事为何讲不下去?
Costco 在上海开业首日被挤爆的盛况,曾让本土零售产生幻觉:只要把会费门槛立起来,中国消费者就会为“精选 SKU+极致性价比”买单。但四年实践表明,幻觉背后有三道裂缝:
- 价格心智未被彻底击穿。Costco 靠全球集采把茅台都卖成“平价”,盒马 X 却受限于规模,只能在个别爆品上“赔本赚吆喝”,其余商品价格甚至高于电商大促。
- 中国家庭结构更碎片化。美国郊区 4 口之家一周一次集中采购,中国核心家庭往往 2~3 人,住高层公寓,对“整箱厕纸、24 听可乐”天然缺乏储存场景。
- 会员制零售的“时间红利”已消失。2020 年疫情催化的囤货需求,在 2023 以后被社区团购、即时零售拆得七零八落,“一小时达”比“一月一囤”更符合当下节奏。
- 当消费者发现 258 元年费换来的只是“把盒马鲜生搬进了仓库”,退卡潮随之而来。网经社报道,上海大场店关张前一周,服务台排队退费的长龙蔓延到扶梯口,场面一度需要安保维持秩序。
- 三、行业警示:别把“会员”当成万能滤镜
盒马的撤退不是终点,却是一面镜子,照出近三年蜂拥而上的会员店暗礁:
- 传统商超把会员店当成“升级捷径”,却忽视背后整套买手体系、仓储物流、损耗控制的重投入;
- 地产商把会员店当“流量磁石”,用低租金换高客流,结果 3 公里保护半径内再难引入其他零售业态,一旦关店,整片商圈陷入“黑洞”;
- 消费者被教育得越来越精,他们不再为“仓储感”和“进口标签”支付溢价,而是会掏出手机比价——当价格优势失守,所谓会员特权便瞬间坍塌。
- 换言之,会员制不是差异化本身,而是极致效率的外化。没有足够的规模、没有穿透供应链的“杀价能力”,任何“抄 Costco 作业”的尝试都可能沦为一场高价学费。
- 四、聚焦之后:盒马的未来式
关店不等于认输,更像一次“壮士断腕”。接下来,盒马把资源押注在两条更熟悉的路径: - 盒马鲜生继续加密核心城市,用 3 公里半径网格化布点,强化“30 分钟达”心智;
- 盒马 NB 以 300~500 平的小店杀入社区,做“平价版鲜生”,用低毛利、高周转对冲经济下行周期。
- 同时,借助阿里系 88VIP 的打通,盒马试图将会员体系从“付费买折扣”升级为“跨场景积分”,把线下仓储的“重”变作线上权益的“轻”。
- 尾声
四年前,盒马 X 会员店开业那天,门口竖起的巨幅海报写着“中国也需要自己的 Costco”。四年后,海报被拆下叠放在清仓区,售价 5 元一张。或许,零售世界从来没有普世模板,只有不断校准的本土答案。盒马的转身给行业留下一句警示:在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时代,任何华丽的商业模式,都必须让位于成本、效率与体验的终极计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