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

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深入应用助推数字政府建设

“十四五”期间,数字中国建设、数字经济发展等对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提出旺盛需求,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,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更加深入广泛。

8月29日,第22个全国测绘法宣传日的到来,再次让人们意识到,测绘信息早已不只是图纸上的线条和数据。它们正在深度融入全国各地的城市规划、产业发展、监测管理、应急救援、文旅体验等方方面面的“数字底座”。

记者近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,“十四五”期间,数字中国建设、数字经济发展等对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提出旺盛需求,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,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更加深入广泛。

探索高精度地图安全应用

踏入北京亦庄,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自动驾驶汽车,让人眼前一亮。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(以下简称示范区)即坐落于此。

不断延伸扩展的不仅仅是现实世界中的道路,还有数字世界里的“底图”。在示范区的无人接驳小巴车上,可以尽享高科技带来的震撼感——车头位置的屏幕上,实时显示着行进方向的真实路况,车辆、行人一旦出现,就会以等比例大小的轮廓呈现在屏幕上,该辆车也会随之作出反应。在车顶左右两侧的两块显示屏,则显示着目前的行驶区间和停靠站点。

这满满高科技感的背后,是车辆传感器和智慧路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图为湖南省第二测绘院自主研发的“铁塔哨兵”系统界面图。 (湖南省自然资源厅供图)

“比如说,通过摄像头、毫米波雷达、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,可以实时获取车辆周围环境信息;人工智能算法对感知数据进行综合处理,结合路侧动态信息、高精度地图与定位信息完成路径规划;同时,系统会将决策指令转化为车辆动作,包括转向、油门和制动系统的精准控制。”北京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地图应用高级工程师王艳解释道。

2024年1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公安部、自然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发文,开展智能网联汽车“车路云”一体化应用试点,试点期为2024年至2026年,试点内容包括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、探索高精度地图安全应用等9个方面。

今年4月1日,《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》正式施行,其中明确提出推进自动驾驶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建设、探索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安全应用。

“高精度地图具有更高的精度、更丰富的道路信息以及更快的更新频率,能够为自动驾驶突破场景限制、应对复杂路况提供更全面的底层数据支撑。”王艳说。

据了解,目前,示范区已建成覆盖600平方公里的高精度地图底座,积极探索车路融合的高精度地图变化发现与快速成图技术,发布4项地方标准与5项团体标准,面向“车路云”一体化功能服务、车辆安全监测、自动驾驶、智慧环卫与公交、智慧交通、交通仿真等场景建设提供服务。

管理模式向智慧治理转变

在湖南长沙,测绘地理信息也正发挥着积极作用,在数字政府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
7月24日12时57分,永州市祁阳市凤凰乡,一台挖掘机正悄然驶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。13时07分,这一行为被高空的“铁塔哨兵”精准捕捉;13时09分,系统自动生成告警卡;13时31分,预警信息直达祁阳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手机;14时02分,执法人员赶到现场制止施工。

“想不到发现这么快!”附近村民的惊叹,道出了湖南“铁塔哨兵”带来的治理变革。这座由通信铁塔改造的智慧监测站,正是可覆盖93%的全省连片耕地和76%的林地的湖南2.5万多座“铁塔哨兵”的缩影,它们正以科技之力重塑着三湘大地的自然资源管理格局。

据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宋琤介绍,湖南以自然资源数字化转型为抓手,纵深推动技术集成创新和制度集成创新,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工作水平和国土空间治理能力,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。总的思路是以改革系统化为出发点、服务便捷化为落脚点。特别是,要推动底图底数从二维平面向三维时空转变,管理模式从形式审查向智慧治理转变。

在湖南,这种创新所带来的新气象处处可见。在郴州“半条被子”陈列馆,学生戴上VR设备,瞬间“穿越”至1934年红军长征场景,目睹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;在岳阳楼景区,XR技术重现《岳阳楼记》中“浩浩汤汤”的洞庭盛景,让文言文中的意境具象化。

据了解,湖南已建成200余处核心景点精细三维模型,开发“红色研学”“生态科考”等10类VR课程,累计覆盖超50万学生。这种“文化+科技”的沉浸式学习,使历史与地理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考点,而是鲜活的文化记忆。

在洞庭湖湿地三维监测平台,可以看到它实时展示水位、植被数据,宝山国家矿山公园XR体验系统,立体呈现生态修复成效,公众在手机端即可参与生态保护决策推演。

“我们还在全面推进移动App的整合,将督察执法、村民建房等App统一整合到‘天巡助手’中,并支持外业人员用手机实时查看‘三区三线’、规划等专题图层,有效化解基层人员在外业时,对于底图底数不清的困扰。”湖南省第三测绘院有关负责人说。

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还推出了“湖南乡村振兴用地宝”移动端应用服务,于2025年4月22日上线“湘易办”,供群众免费使用。该应用提供合规性分析、用地指引等功能,用“数据跑路”替代“群众跑腿”,将耕地保护的政策关口前移至“选址环节”,从源头减少“无心违规”等现象,切实满足乡村用地需求。据统计,目前该应用已累计访问超33万次,生成分析报告3000余份。

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更加广泛

北京与湖南的实践,是我国测绘法支持下地理信息事业取得亮眼成绩的生动注释。

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,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建立了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国家测绘基准体系,建成基于北斗的“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”,支撑北斗规模应用,为各行业各领域提供厘米级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。实景三维高质量时空数据集初步建成,卫星遥感影像实现月度、季度更新,1:50000基础地理信息覆盖全部陆地国土、1:10000数据覆盖超过70%陆地国土,且动态更新,实景三维中国数据集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和数字基础设施。

同时,我国构建起立体测绘体系,高精度导航定位、航空航天遥感、智能化数据处理等技术不断创新突破,卫星影像实现自主保障,测绘核心装备总体自主可控,部分装备跻身世界一流。

丰富的数据要素供给推动了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更加深入广泛。据了解,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自主打造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全面升级,地图服务日均调用量超过10亿次。

在支撑数字政府方面,基于实景三维数据,上海量子城市、数字重庆、数字杭州等建设成效显著,有力支撑网格化治理、各类“一站式”服务;在服务百姓生活方面,基于各类地图,网约车、外卖快递等便捷服务千家万户;在赋能数字文化方面,北京中轴线申遗,敦煌莫高窟数字再现,虚拟景区、动漫游戏为人们提供沉浸式体验;在助推数字生态文明方面,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加快建设,推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。

据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。数据资源已成规模,地形级实景三维已覆盖全部陆地国土,正射影像覆盖全国22版,数字高程模型整体优化到优于5米格网,全国基础地理实体数据进一步充实。城市级实景三维数据覆盖全国30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。部件级实景三维数据按需开展生产。应用服务已成体系,形成了涵盖灾害防治、智慧安防、历史文化保护、国土空间规划、耕地保护、生态保护、在线旅游等22大类、100余种应用场景,彰显了空间地理数据要素价值,积极赋能高质量发展。


来源:法治日报-法治网作者:张维
编辑:武涛2025年09月05日阅读量:798
上一篇:6G无线通信领域取得新突破
下一篇:研究发现血液肿瘤致命弱点 有望推动靶向治疗